如何培養酸種酵種的中文章有不少,但我好像近乎沒有見過有網上的中文資料講述如何長時間保存或backup自己的酵種這回事。
英文資料已經有不少高手有教授祕訣,尤其要去一個長旅行時,該如何保存辛苦養育的酵種呢?

  1. 有些人會仍舊放到雪櫃/冰箱裏,回來有啡色的汁液hooch也不怕,和飢荒狀態的酵種攪拌後棄掉絕大部分的酵種,再次餵養。
    一天可能餵養大比例的份量,或是次數較多。待酵種穏定的長大到2倍以上便可以重新烤焗。
  2. 有些人會隨身攜帶酵種,把酵種放入少於100ml的容器,再放入液體用的透明密實袋,隨身攜上飛機,然後在行程中一直定期餵養。
  3. 有些人會把酵種弄乾,然後變成碎塊,放入能密封的瓶子中。

今次我要簡單講解的便是第3個方法: 

首先,拿一張牛油紙/烘焙紙,把酵種塗抹上去

 

 

IMG_1667.jpg

然後多拿一張蓋上去,再用麵包棍滾一滾,儘量平均一些。

IMG_1668.jpg

乾了就像餅乾

IMG_1707.jpg

把乾了的酵種弄成一片片的收藏好,還可以拿來送人。
最多可以收藏大半年時間,然後就要更換新的後備了。
需要用乾酵種的時侯加水就可以了,1:1的份量。

 

IMG_1708.jpg

很方便吧,放棄「去旅行怎麼辦?還是不養了」的念頭吧!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酸種麵包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所需要的材料很少,要的只是時間及基本的麵包知識。
我認為酸種麵包就是所有麵包的基本,學懂後就會發現其他麵包的製作全都能融會貫通了。
網上的中文的製作教學原來已經很少,而且大多缺乏有系統的講解理論,令到大多數酸種麵包的製作食譜變得只有留於表面的做法。
沒有實質了解「為何」,就會令酸種麵包明明看起來很容易,成果卻令人失望而回,亦不明所以而變得困難。

現今的酸種麵包以有「耳朵」(ovenspring),開口大,長得高,切開後有大氣泡為完美。但沒有這些,其實就不代表你的酸種麵包不好吃了,只是沒有美觀而已。
只有食譜及他的個人製作方法,你完完本本照着做,仍然會有十分大的機會做不到跟照片一模一樣。

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觀看你的麵團,而不是只跟着別人的做法及發酵時間,因為不同地方的麵粉,水質各有不同,而且每天的溫度、濕度都不一樣,酵種的活躍程度也會有所影響。
別人的東西,全都是參考用的,跟着就不會學會,也不會成功製作到一個色香味俱全的酸種麵包。

我不是經驗十足的烘焙者,寫文章的這一刻就只是學習了幾個月烘焙酸種麵包,但仍然希望能寫下來,當作我的學習筆記。
每一次酸種麵包的烘焙,都是一個學習;每次都不會一樣,每次都又再了解多些這個古老的麵包。

 

在更深入了解什麼是發酵不足、過度發酵、或是如何有大大的耳朵、open crumbs,或是為什麼吃起來那麼酸,或是為什麼這麼扁平等等之前,讓我先講講一些基本理論:

1. 酵種養成 - 簡易講解

酸種麵包的酵種是由麵粉+水 (1:1) 養成的,覺得難養的話可以去有在做酸種麵包的人或是烘焙店去買。
我的養成方法是有點跟他人不同,很多人用的是祼麥麵粉,我則是用全麥麵粉,其實普通的高筋麵粉也可以成功。 
一開始養的時候不必用很多麵粉,反正都是要棄掉的,雖然有很多discard食譜,但要成功,真的不必用很多。
有些人會弄比較少水份的stiff starter,或者sweet starter,或者其他發酵而成的,我都不管,就最基本的 starter:flour:water = 1:1:1

第一天: 熱水高溫消毒用具及容器(玻璃瓶)。加入10g 全麥麵粉(須為不漂白unbleached) + 10g室溫過濾水(不要用蒸餾水,因為缺少礦物質)攪勻

第二天: 不倒掉,加10g全麥麵粉+10g室溫過濾水,攪拌

第三天: 棄掉(discard) 20g的酵種,然後加入20g全麥麵粉+20g室溫過濾水,攪拌。玻璃瓶上畫上刻度或用橡筋/橡皮圈做記錄。

然後每天如是,直到你看到酵種有長高到2倍或以上,有氣泡及味道有些溫和的酸味,我自己覺得接近酒香,但也可能是因為我用全麥粉的原因。
當時我是英國的4月開始養的,在香港天氣熱的話就可以嘗試每12小時進行一次棄掉及餵養,或是以1:2:2或更高的比例餵養,因為溫度高酵母吃得快,會很容易就餓。

養了大約14天的酵種,基本上就可以開始烘焙酸種麵包了,不過要提提的是,年輕的酵種不穩定,不夠老來的猛,所以會比較難烘焙出像那些完美的artisan sourdough bread的。
如果沒有很多時間去餵養,養成後可以放到雪櫃/冰箱中,個人建議一星期餵養2次,酵種會比較活躍,不然的話每星期1次也可以。
往後要製作酸種麵包,可以先把酵種拿出來,以1:1:1或1:2:2的餵養成levain,等幾個小時到活躍程度最高峰處就可以使用。

2. 材料
簡單講解了如何養成酵種後,在酸種麵包的材料方面上,我會用一個稱為Baker's math的計量手法,以下是我常用的份量

材料 百份比 克數
酵種Starter/Leavin 20% 80g
麵粉 100% [70% 高筋 30% 全麥] 400g
70% 280g
2% 8g


百份比可以任意調整,只是鹽份基本上不變,皆為2%。鹽是很重要的,有助減慢麵筋(gluten)的形成,所以麵包不會輕易變得脆弱而崩坍(注意,這和鬆軟不同),味道上也會好很多。
高筋粉比例越少,ovenspring的機會越少,因為gluten不足,用100%全麥/祼麥等做法會完全不一樣。加入些許全麥粉會增加風味,但都會增加些許難度。
高筋麵粉要留意一下蛋白質的含量,歐洲的麵粉大多比較低,北美洲的含量會比較高。蛋白質的含量越高,則可用的hydration(水份)越高,我在英國大多都在超市買Candian Flour (Very Strong White Bread Flour),蛋白質含量大約為13.9%左右。

3. 製作用具
我認為事實上真的不需要買很多工具去製作酸種麵包,基本上我只用這幾樣:

  • 有蓋的煲,都可以用一個大玻璃碗+濕布/浴帽,用玻璃是會比較容易觀察到氣泡
  • 酸種麵包攪拌棒,不過其實用匙羹或叉子都一樣功效
  • 刮板
  • 籃(banneton),我用的是oval shape
  • 少許沾米粉,防止麵團黏住籃跟桌子,真的會比較不黏
  • 2個溫度計,你的焗爐/烤箱裏頭的溫度可能不是你所調的溫度,而且亦需要知道雪櫃/冰箱的溫度
  • 強勁的牛油紙/烘焙紙, 要經得起攝氏250度的考驗!
  • Dutch Oven,可以放去烤的鑄鐵鍋,一定要能密實封住的鍋,因為這才能困住蒸氣,令到麵包可以升高膨漲,才會有ovenspring
  • 刀片,沒有scoring的刀片的話用鋒利的刀就可以
  • 小本本,要寫下當天的溫度,baker's math和步驟,因為人腦是記不住東西的;寫下細節也會有助理解自己需要改善的地方。

好像要用的也不少,不過也真的沒有很多,比較建議不要用廚師機,因為你用了就學不會,要用手感受,用眼去看,用鼻去嗅。

IMG_1643.jpg  IMG_1687.jpg  IMG_1692.jpg
左起:酸種麵包攪拌棒;scoring刀片;Lodge品牌的 Dutch Oven

4. 手法
對於含水量高的麵團,搓揉是很困難的,會很黏手,所以基本上都不會這樣做。而且,其實只需要時間,當水和麵粉接觸,麵筋就可以自己形成。
對乎這麼濕的麵團的手法有很多種,隨你喜歡什麼就什麼,手法的影片可以自己上網去看。他們全都是增強麵團的強度(strength)及幫助形成麵筋,這才會在烘焙的時候長很高,亦不會扁坍。
我自己會分為前期及後期,前期是在麵團的氣泡還沒有形成很多的時候會用到,後期的手法是要保護珍貴的氣泡。

*** 千萬記得雙手都要沾水,手濕濕的麵團才不會黏手!

前期

  • Autolyse 
    • 在下鹽和starter前用,基本上就是把水跟麵粉混和,混到看不見乾粉便可,不用搓揉麵團。這個所需時間由10分鐘到2小時不等,超過2個小時也可以,蛋白質含量越低的麵粉就更需要這個步驟,減少發酵好後麵團強度仍然不足的問題。不過亦要留意的是太多的autolyse也會防礙ovenspring,始終「針無兩頭利」,只能自己找個平衡。
  • Slap and fold
    • 用這個挺有效,但很累人

後期

  • Stretch and fold
  • Lamination
    • 可以在用這個的時候加入配料,例如乾果、果仁等等
  • Coil Fold
    • 個人認為比stretch and fold更能保留氣泡

中文我真的不會翻譯啦,看自己的需要,我比較少會用到slap and fold,其他的都會用上。
麵圑的鬆弛時間一般約為15-20分鐘,可以重覆選做folding,多做就增加強度,lamination則只需要做一次。

5. 發酵,時間,溫度
發酵(bulk fermentation)是由加入酵頭那一刻開始計算,autolyse不會計入發酵時間當中,溫度每減少攝氏8度,發酵時間就需要增加一倍。
麵團最佳的發酵溫度是攝氏25度,這個溫度我的麵團大約需要發酵7個小時。

有時候還會見到有些人會把麵團放入雪櫃/冰箱,這便是cold retard,用低溫減慢發酵速度,令到風味更佳,亦會更容易scoring。
但必須留意雪櫃/冰箱溫度,不夠低的話會變成過度發酵(over-proofed/over-fermented),我經歷了很多次這個錯誤才知道為什麼烤烘時我的酸種麵包都長不高。
雪櫃/冰箱溫度需要為最高攝氏4度左右,低溫的時候麵團仍會發酵,只是變得更慢,可以放在雪櫃/冰箱中大約12-24小時,視乎溫度夠不夠低。

夏天比較熱的時候,麵包的發酵會快很多,為了穏定發酵及麵筋的形成,可以減少酵種的比例,用10%-15%的比例。發酵得太快也會影響了麵包的香氣以及味道。
而且,天氣熱的時候,folding每15分鐘做一次會比較好,因為發酵時間較短。

最後,麵團放置的位置亦會影響溫度,例如有太陽照射着跟陰涼處也會有影響。

6. 整形(shaping)
好的整形可以令麵團更緊緻,耳朵就可以開很大,也可以保持形狀。圓形跟oval shape或長方形的整形手法會有點不一樣,但我就不獻醜了。
有時候大家會見到Preshape這個步驟,這是真正整形之前的一個預備,通常是用於大麵圑的分割以後,然後鬆弛15-20分鐘,但是只製作一個酸種麵包的話便不太需要用到這個,因為不小心就會令氣泡消失。

我試過一次失誤了令到整個麵包再也長不高,變成扁拖鞋包,貪字得個貧。所以只製作一個的話,直接整形就好。
整形不要像其他麵包製作般進行排氣動作,也會變成拖鞋麵包的,我們要保護氣泡呀。

7. Scoring
仍然在學習當中,割大約1cm深,角度是45°,但要留意麵團不是一個平面,要計算弧度及其角度。

8. 製作
完成基本的了解後,便可以開始製作了;以下全都是參考,每人的做法應該都要不一樣,每次也應該不盡相同。

19 August 2022 Temp: 26.4°C

280g water (70% hydration)
342.5g white flour
57.5g wholemeal flour
8g salt
80g starter 

Levain 09:30

從雪櫃/冰箱取出starter,discard舊的,加入麵粉和水,室溫靜待大約4-5個小時 (視乎溫度)

Autolyse 11:40

把量好的麵粉和水混和至沒有乾粉,蓋着麵團,並留下大約20g的水和鹽一起留待之後加入麵團。

這時麵團的麵筋仍沒形成,所以會十分容易在拉扯時便斷開,所以我們不用急,一切交給時間處理。

IMG_1639.jpg  IMG_1640.jpg  IMG_1641.jpg

Autolyse 10 分鐘以後已經可以開始見到麵筋已經形成了不少,拉扯亦不會容易斷開。

IMG_1645.jpg

Add Salt and Levain 13:00

酵種發酵至兩倍或以上,麵團可以加入酵種,鹽和水,然後進後簡單的搓揉kneading。
另外,這少許的鹽不會殺死酵種,別誤信了。

IMG_1646.jpg  IMG_1649.jpg  IMG_1650.jpg

用了80g starter/levain後,我的酵種剩下很少,不過這麼少其實已經足夠令酵種東山再起,稍後會加入 20g 水和 20g 麵粉繼續餵養。

IMG_1647.jpg

Stretch and Fold 13:40

正在煮飯,晚了些許,不過酸種麵包發酵時間長,時間不用抓得很緊。記得雙手沾濕才好接觸麵團。

IMG_1651.jpg

Lamination 14:10

IMG_1654.jpg  IMG_1655.jpg

Coil Fold 14:40, 15:15, 15:45, 17:30, 18:30

可以的話,就在shapping之前的一個小時多做一次coil fold,不過這個要求經驗。

開始的頭幾次麵團會相對結實。

IMG_1657.jpg  IMG_1659.jpg  IMG_1661.jpg

後來表面氣泡越來越多,直到長大了大約1.7倍就可以整形。

IMG_1663.jpg  IMG_1664.jpg  IMG_1669.jpg

要了解何時發酵成功有好幾種方法,只看食譜的時間是完全不可取的,除非你有Brod & Taylor的 Folding Proofer & Slow Cooker,可以恆溫在和食譜的相同溫度。

brodandtaylor.jpg 就是這個,在英國買要175鎊

所以要知道何時到了時間,我用過2種方法:

  1. 加入酵種及混合麵團後,拿一小部份麵團,大約20g左右,放入一個幼窄的玻璃瓶(很小的就可以了,否則也就是浪費),畫上刻線,當瓶內的麵團長大到1.7倍左右,便可以整形了。
  2. 望聞切。觀看氣泡多少,搖晃容器時麵團是否能jiggle jiggle以及有充滿空氣的感覺,氣味是否沒有生麵團的味道(autolyse時麵團的氣味跟發酵成功的味道是不同的),如果是舒服的氣味,那就對了。我的麵團大多會有些少果仁香,不會很酸。以下是麵團jiggle jiggle的片段,用作參考。

Shape and Bench Rest 19:00

如果發酵得很足夠的話就不要bench rest,建議立馬放入雪櫃/冰箱。
IMG_1674.jpg  IMG_1675.jpg  IMG_1676.jpg

IMG_1677.jpg  IMG_1678.jpg  IMG_1679.jpg  IMG_1681.jpg

Cold Retard 19:25

有些人會建議不要蓋上麵團,這會令麵團更易scoring,可是同時亦會失去水份,所以我不會這樣做。

IMG_1682.jpg

Bake 第二天的10:15

放入dutch oven一起預熱至250°C,我的焗爐/烤箱是用煤氣(aka火),亦沒有gas刻度,所以會放入溫度計。
預熱後,麵團從雪櫃/冰箱取出,放在牛油紙/烘焙紙上,score,噴一些水(用來增加ovenspring),然後covered : 20 mins, uncoverd: 15 mins
想麵包顏色更深可以uncovered 烤多5-10分鐘,不過都是看自己的愛好而定。

IMG_1688.jpg  IMG_1689.jpg  IMG_1690.jpg

IMG_1691.jpg  IMG_1693.jpg  IMG_1694.jpg

平時食譜會寫預熱一個小時,主要原因是因為焗爐/烤箱的發熱線不再發紅以後不代表真的到達調較的溫度,預熱時間久亦減少開門後熱氣急速流失的問題。
可是英國的能源價格十分高,有些人會start with cold oven的烤焗,我則用溫度計看到焗爐/烤箱到250°C就會scoring(大約半個小時),然後就去烤焗。
而且夏天也不會想整個廚房一直都那麼熱。 

我試過預熱好後在放入麵團時不小心關門太用力把火都熄滅了,都20分鐘後才發現,後來沒有把dutch oven及麵團拿出來重新開火再焗,麵包都一樣沒問題。
Start with cold oven的烤焗的烤焗時間比較長,基本上就是covered: 預熱的所需時間多加15分鐘左右+ uncovered: 15分鐘。

預熱後所有動作要一氣呵成,記住要快,但不要急,會燙到手的,我試過了,疤痕很大。

After Baking

烤焗完成後可以在焗爐/烤箱待一回兒,然後拿出在網架上放涼。
一定要待全涼以後才可以切開,發酵得剛剛好的酸種麵包切開時不會黏刀。
這是的ovenspring,很不錯,也有很多open crubms。氣洞雖大,但不是發酵不足而成的Fool's crumbs,有機會是shaping的手法及bench rest而影響到。

IMG_1695.jpg  IMG_1696.jpg  IMG_1698.jpg

IMG_1700.jpg  IMG_2077.jpg

多謝大家閱讀了這麼長的筆記,希望從此酸種麵包的製作不會再是一個艱難的課題,有需要的話可以到相簿看大張些的照片。
希望有機會再寫最基本的酵種培育。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430.JPG

從家裏往外看,以往在街上再夜,都十分安全。

基本上,持有香港護照的人,到斯洛汶尼亞連續逗留90日是免簽的,但由於近來有很多難民湧入歐洲各國,所以斯洛汶尼亞政府規定如若逗留超過三天,需要到警署報到。

 

如果像我一樣,是去交換讀書的話,則要依申根公約的規定,到大使館或領事館辦理long-stay visa。不過香港沒有領事館,故我須要提前以email的方式預約辦理時間,再親身飛到駐北京的斯洛汶尼亞大使館申請visa,台灣也好像沒有大使館,所以也要飛到位於最近的駐北京斯洛汶尼亞大使館申請(不過那時候也有台灣的同學沒有去北京申請visa,差點兒就要被迫回台灣了,但後來把事情弄好了,但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處理的。由於飛來飛去很麻煩,所以大家一定要帶齊所有文件及資料及提前預約,要不然就要速遞寄文件過去,費時費力費金錢。

 

然後到了大使館,說普通話的職員會檢查你帶來的文件,及問你用不用翻譯,拜託Slovenian這麼難學,不要翻譯可能嗎? 文件都ok的話,就會進行簡單的面試,都是問問你為什麼會長留Slovenia,讀書讀什麼或工作做什麼的等等,基本上正常回答就可以了。

 

之後,要是快的話,隔幾天就能拿到簽證,要不然就要在家裏等速遞囉。

 

不過我還有一個少少的建議,由於long-stay visa不同於只能逗留90日的規定,日子的長度是你定立的,反正面試的時候正堂說明就可以了,所以,因為時差的關係,visa的日期最好在比你出發的日子早一天,免得被拒絕上機;回來的日子多寫一點,以免有什麼事情發生了,或突然想多玩點,要逗留在那裏久一點然後被人指控過期逗留。

 

基本上拿了long-stay visa,到達後是不用問landlord或學校拿居住証明,再到警署申請resident permit,除非你是拿着EUpassport。而由於斯洛汶尼亞為申根及歐盟國,所以前入境都頗為方便,只是到附近的國家如CroatiaHungary等就要留意護照的查核。Hong Kong Passport還查得挺久的,不過有visa的話還好,沒有的話。。。不是每個人也認得香港這個地方,大多都當中國來辦,就會查很比較久以確認是否需要簽證入境。室友拿着香港護照,在Croatia的邊境看了幾分鐘,仔細看了long-stay visa才蓋印,我拿着BNO倒是只看了一眼就放行了,連陸路通行的印也沒有蓋。

 

雖然Slovenia要求逗留超過三天的人到警署報到,但是難民的數量的確上升了不少,更有朋友說gipsy也去了Ljubljana「搵食」,所以治安比我當時去的時候差了。上了年紀的亞洲遊客是他們的下手目標哦,已有2位朋友的父母都遇上了小偷,但幸好沒有東西被偷。年輕的旅客暫時還沒有發生什麼事,只有朋友手機放枱面又不多加留意然後就被偷了手機。不過,這是在哪兒都該小心吧,這不算是Slovenia治安差,只是以前基本上不會發生,因為室友在club掉了錢包,只是現金被拿去,錢包就被送到學校去,反正錢不多,當作運費好了。

 

不過無論如何,出門在外,務必小心安全,要注意出入境事項及小心錢財呀。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8520.JPG

這是Caoco的gelato,就是我在下面有提及到的口味,這個份量是half/half,比普通一球雪糕多一點,但也夠吃了

 

在斯洛汶尼亞,可以說是什麼都有,但也是什麼都沒有。在那裏,McDonald’s, Zara, H&M也只有幾家而已。除了Ikea好像快會在首都開業了,但是其他的大型連鎖品牌如Starbucks, Subway, Primark或 KFC,即便是大家大多誤以為較貧窮的東歐各國中其實也能找得到,不過以上什麼的,在這個中歐小國,卻真的一家也沒有。

 

雖然如此,生活上倒沒有什麼的不便,只是去不了常去的商舖,買不了常見的品牌而已,而今次會在這裏簡短而又快速的介紹斯洛汶尼亞的飲食。

 

在這裏,沒有Starbucks,卻有很多家不同特色又好喝的咖啡館,我很喜愛坐在位於河邊的café,用€2的價錢(以當時1:8.6來算,差不多二十元港幣吧),買一杯咖啡和新鮮出爐的杏桃餡croissant。我相信,這比喝港幣差不多40元一杯的咖啡要好多了,更有lifestyle。

 

而Slovenia的gelato, 比意大利的更好吃,是我吃過不同國家的雪糕中性價比最高的gelato!我不是誇張的,因為€1.5(約當時的13元港幣)的價錢,就能吃到2種味道,half/half(即各半球)的gelato,雖然說是half/half,其實都等於在香港的Hagen daze吃4球雪糕的份量,所以2種口味+2球的話,份量真的會大得吃不消!!!

 

最好吃的有2家,一家是在廣場附近名叫Caoco的咖啡廳,是最有名的,我認為這家的tiramisu和sache蛋糕(即是奧地利很有名的沙赫蛋糕)這2種口味最好吃。夏天時,Caoco會有雪糕車在外頭吸引客人,而價錢在夏天時更貴了 €0.3,不確定現在是否回落到€1.5的水平,還是已成定價了。

 

另一家是我的最愛,穿過三重橋往城堡的腳下前進,經過tourist center,就會看見一家叫Vigo的咖啡廳。他們的gelato,是真的最最最好吃的gelato,首推strawberry cheesecake 和各種巧克力!他們還會在gelato上淋上巧克力漿!!!!天呀,我真的很想回到Ljubljana吃gelato!

 

而其他店鋪的gelato…如果你像我會長時間在這個地方,否則不建議浪費肚子的容量哦!(不過,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停留少於一天以上。。。這是十分可惜的呢)

 

對於Slovenia的傳統飲食,亞洲人是吃不慣的,因為都是咸咸的肉和腸,或是味道奇怪的糕點,apple strudel算是好吃的。吃飯的話,各國的菜色的不錯,如果想中菜了,可以去 漢 吃個飯,這家飯店是令我沒有思鄉的原因,呵可。麵包burek是人值得一吃的哦!burek很便宜,有餡料的話,通常是有肉碎或芝士,很好吃,但也很胖…… 算了,吃這麼多的gelato你還妄想能瘦下麼?

 

最後,Slovenia也是造酒的國家,因為水很清甜,所以紅酒白酒啤酒都很棒,啤酒首推Lasko,不過pipe beer的話是有點兒苦。還有,充滿東歐特色的酒如蜂蜜酒(可選whisky or brandy,而最好的會是在Maribo買,不過我沒有時間去)和藍苺酒,這些酒精濃度高但甜甜又很好喝的酒都是值得買回去當手信的哦!

 

好了,飲食篇算是說完了,我想回去吃gelato…前陣子在香港吃了意大利的Grom,貴得令我心痛呀。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ullSizeRender 2.jpg

城堡塔頂上的風光明媚,令人感到舒暢,是我最懷念的景色。

香港的夏天會把歐洲人給活活的熱死,體感可是上44度!而且香港的上班一族都不是人,私人時間都沒有了,這種生活環境更令我想念歐洲的悠閒生活。

話歸回來,冬天的時候,Ljubljana的天空總是灰灰沉沉的,所以當天氣稍有陽光,便會全城出動。所以,被好幾天的陰天弄得心情不太好的香港學生們,便到old centerLjubljana Castle參觀。

城堡在斯語叫作Ljubljanski Grad,它是在一個不太高的山上,現存建築主要建於十六至十七世紀,整個Ljubljana就是以這個城堡為中心向外發展。前往城堡不需要費很多的勁,雖然有纜車上山,但其實有好幾條路能輕易走上山頂﹝其中有一條路我認為是頗陡的,但我還是看見老人家一步一步的走上山﹞,而路程也只不過是大約10~15分鐘便能到達。大家只要找到能一直往上走的路便是正確的了,無論在old center的左面還是右面都有路上,只是左面的就是比較陡的路。

進入城堡及地庫的監獄是免費參觀的,在城堡的牆邊能看到一邊的城市景色,但要看城市全景便要上鐘樓了。鐘樓內有放映有關Ljubljana的歷史、城市和文化經濟的發展的3D電影。上鐘樓及參觀博物館需要付錢,但我覺得博物館沒有很多好看的東西。上鐘樓時經過不斷旋轉的紅梯,達頂後Lju的景色全部一覽無遺,那可真的是徹頭徹尾的豁然開朗。

在塔上,我們看到Lju被群山圍繞,一個山又一個山的連綿不絕,之後低下頭來有橙紅色的屋頂和因為樹都是光禿禿的而閃爍流動的河流,然後再抬頭望着高聳入雲的Julian Alps,雖然遙遠,卻依然高大得像是觸手可及。在塔頂環顧一圈之後,更能說整個城市真的不大,但民居、河流、樹木、以及整個環境,都散發着令人舒適詳和的空氣,這一切都十分心曠神怡,把這幾天的灰沉心情都一掃而空,亦令我更慶幸自己作出了到這裏作交換生的決定。

我們後來發現了Ljubljana圈內還有一座山,山上還有建築物,卻無法得知那些是什麼。後來才知道山下有一個極大而美麗的公園Tivoli Park,山上有一些荒廢了的房屋,山頂更有一個粉紅色小教堂,不過要真正的造訪Tivoli Park及走上山的時間,郤是一個月後的事情了,所以容我以後再詳細的寫2次到Tivoli Park及登山的故事。

作為年青人,上了塔頂看見此等美景,就不禁爬得更高,爬到塔邊坐着拍照,乖孩子千萬不要學。當時風頗大,但很棒,只覺得心中舒暢,到來之前的煩鎖碎事全都給一掃而空了,人生得意須盡歡,不好好享受此等悠閒自得就枉過了。

而城堡下的城牆,其中有一面是向着Tivoli Park的,人們是可以半走半爬到那幅牆邊,牆下就是上城堡的其中一條路,不太高跌不死人的。在短暫居住的五個月,我時常走不同的路到城堡去,有爬樓梯的,有走在緣蔭底下的。爬到城牆邊,一個人坐着聽着歌,看着這個城市看着山山水水,看着太陽緩緩下山。要說我最想念Ljubljana的什麼,最常夢到的又是什麼,就肯定是那城牆,那景色。我記得回港後剛開始工作時,會常常夢到Ljubljana的景色,而醒來後,面頰枉枉是濕的。我會花一軰子的努力,決不做生活的奴隸,買樓絕不是我首要的事情,我要的就只是尋回在歐洲學懂的人生態度。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張是從在交換時所認識的意大利朋友借來的,所以象數頗差,畢其光線不足所以雜訊大,而且還是用手機的,不過為的就是讓大家看看那打着詭異綠燈的城堡......

 

前陣子很忙,工作上壓力大得晚上發夢也在寫JavaScript,難道這就是IT狗的命運?加上復活節到了關西賞櫻,更沒有時間寫什麼東西了,不過現在倒在考慮寫關西的櫻花遊記呢。

 

好吧,雖然這篇應該會有點悶,但是,讓我們回歸正傳。

 

從香港到Slovenia交換的只有2家大學,一是我們的香港城市大學,一是鄰校浸會大學,我們共有4人跑到鮮為人知之境。有別於其他國家裏居住着很多華人,那裏是亞洲人面孔都不常見的地方,我們4人便一起互相幫助,說着近乎沒有人在說的廣東話,不過由於確實有人相伴,所以不能說自己是「獨在異鄉」呢。

 

Ljubljana的家中,生活用品俱全,只欠食物。但是手機沒有數據,加上當地非以英語為首要,故走在街頭難免成為盲頭烏蠅,所以很早就因為時差而醒來的我們,決定走到大學去拿免費的sim card以便上網找路。

 

那天拿到sim card及充值後,就跟據exchange tutor的介紹走到學校附近的超市買些東西。在Ljubljana,超市的數量跟分佈和香港是頗相近的,在住宅區的超市,大小和格局就跟我香港老家附近的惠康近乎一樣;但在非住宅區的,就大得很了,那是香港不會有的大面積。我們當時去的那家是只有一層又不算很大的德國連鎖超市Lidl,但它最特別之處就是從超市的窗戶望出去,就能夠看到阿爾卑斯山的Julian Alps,加上物價算比較便宜,後來就成為了放學時常到超市。

 

那天買了不少的東西,本該要直接回家去,但我們之後卻很笨的走到稅局辦理tax number以用作銀行開戶之用。我們買的食物當中更是有雪糕,不過因為那是仍是冬天,氣溫大約為零度,拿着雪糕怎樣到處走也不會溶掉,這倒是成為了一件香港人眼中的笑話:因天氣太冷而怎也不會溶化的雪糕,在炎熱的香港,是永遠無法理解的一回事。

 

也許是因為帶着剛到埗,心急想到處看看的心情吧,即使已經走到很累(其實亦是因為不習慣走這麼多的路),我們二人後來在學校與另一位香港女生H小姐會合,一起回到我們家中,御下東西後便急不及待的決定要到城堡腳下的市中心去走走看。

 

因為日照很短,天空很快就變黑了,我們三人在不見人煙又不熟悉的街道上走着,冰冷而潮濕的空氣混雜着燒柴的煙薰木味。街上真的沒有很多人,走近舊城區時才看到一群青年,他們當中更有人向我們喊着「ni hao」,不過我們沒有理他們。雖然有這個小插曲,但只是因為他們很少看見亞洲人,對陌生的面孔感到有興趣而已,斯洛汶尼亞可說是最安全的歐洲國家,基本上都不需要擔心危險。

 

我們三個女孩越過首都的火車站,慢慢的走到市中心。一路上都會看到有共產國家感覺的建築物,提醒我們這個國家曾是南斯拉夫的一員,亦見到一些並沒有修輯的舊式建築。到達時,Ljubljana River會首先入目,而整個舊城區,包括山上的城堡,都飄着濃霧;無論河邊的路上或是廣場上也幾乎沒有人,濕冷的四周加上幾條的橋和城堡都用上了綠色的射燈,真的頗像黑暗的吸血鬼城市(就像underworld那種),現在回想起來,心中仍然對那些詭異的景色感到滿滿的激動。

 

我們並沒有仔細的四處走,但那晚所看到的景像,確是印象十分深刻:整個舊城區十分安靜,就好像這一切都屬於我的;路上沒有行李箱、沒有吵鬧的談話聲、沒有高樓大廈,就只有柴木的味道、霧氣、河流、古舊的歐洲建築、中古世紀的城堡和我。我確信,我這一軰子也不會忘記那一個像荷里活電影更像夢的晚上。

IMG_3531.JPG

三人在家中的合照。那客廳可真的很大,還有個特大陽台!因為是自己租房子,我們家就變成了免費的Airbnb,接待了很多的朋友在家中住,而且開party也能塞下超多的人。

Ps. 那燒柴的味道,其實就跟回內地的鄉下所嗅到家家戶戶煮飯時所飄出的煙味一樣,加上四周矮矮的平房,實在令人覺得像到了中國的鄉村地方,但H小姐不斷提醒我們,我們這真的是在歐洲而不是中國,哈哈哈哈。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884CD3F-3D9E-43DA-97F2-12E7B3AD4EDC.JPG

飛機飛過阿爾卑斯山區上空,我亦從此愛上了這個山脈

即使香港國際機場有很多國際航線,但從香港飛到歐洲小國Slovenia,還是沒有直航。所以我和室友S小姐便乘了24小時,從香港到Qatar,再到Frankfurt,共換乘2次共三架飛機,才能到達目的地Brnik Airport。

 

Brnik Airport為Slovenia的國際機場,但其實也沒有多少的國際航班,無論大小或配套,完全跟一個內陸機場無異,因為拿回自己的行李後只須走幾步便出境了。不過,無論如何,在這個細小的國家、在這個迷你的首都,絕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地方。從機場到首都才半個小時車程;巴士站及火車站就在同一個地方,更是距離city center只需步行15分鐘。

 

還記得剛下飛機時,雖然初到貴境確實很開心,但畢竟乘搭了很久的飛機,室友和我也累透了,但我們二人還是得扛着一大一小的行李箱,拉着身驅走到電話卡販賣機研究該買哪一張卡,然後可以通知房東說我們到達了。

 

正當我們在研究的時候,一位當地人走過來,問我們是否需要幫忙。他了解我們的事情後,吩咐我們不要浪費金錢購買電話卡,更二話不說的替我們打了個電話予房東。真幸好有他呢,因為那天房東沒空,而房東的朋友是位老人家,完全不懂英語,沒有這位當地人,我們肯定會很煩惱。我們二人剛下機便立刻得到當地人很親切友好的幫助,及後我也得到了很多熱情友善的斯洛汶尼亞人的援手,所以我真的真的很愛這個國家及當地的人民。

 

及後我們乘坐了的士去到當地的家,那程車費真的很貴,因為我們當時沒有打電話呼叫的士而是直接在機場跳上的士前往首都。在Slovenia,若果你有relationship/關係,會跟華人社會一樣,是會有很多方便及折扣的哦。所以想乘坐較便宜的的士(其實會便宜接近一半,真的很誇張!),是要打電話去預約的,情況就像香港的七折的、八折的一樣。

 

IMG_2430.JPG

很多朋友說這感覺在香港,我想想這太概是近馬路的關後,也沒想到有樓高二十層的房屋吧。不過由於我家頗近市中心,走20~25分鐘就能到達,所以附近的住宅也有十多層以上。

當我們都放下行李後,雖然人生路不熟,冬天天色很早變黑又下着雨,但還是要填滿肚子。我地二人下樓亂走,又冷又餓又累,方圓十里更是一個人也沒有,那時候真的是「叫天天不認,叫地地不呼」,怪可怕的。但很好,我們也找到一家還營業的快餐店,更想不到我們到達的第一頓飯,便是當地的傳統食物之一burek。Burek是一種肉餡餅,很香很重牛油味很好吃,像吃蔥油餅的感覺,而且一個很大的才1.8歐!

 

來這裏之前早已知道當地物價不算十分高(因為這也是我其中的一項考慮因素),但是1.8歐又很好吃(同時很肥膩)的晚餐,真的令我覺得我當初的選擇完全是正確的。不過,高興還高興,吃飽後,我們都捱不過時差及長途機的疲累,草草洗過澡便去其他的都不管了,先睡飽才說。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D23F06-DCB8-4852-A5C5-442BF9ABA25F.JPG

Smarna Gora - 初夏時與朋友們爬上了Ljubljana最高的山(676m),俯瞰整個Lju及周邊地區,亦能望見The Alps

 

在講述我在歐洲的遊歷及留學日子之前,當然要為這個小國先作一個簡介。由於我希望的是介紹我在當所見所聞及親身接觸到的文化,故客觀的史實及其他有關該國的資訊,可以在WIKI上找到更多更深入喔!

 

Slovenia(斯洛汶尼亞),若不是讀歷史或不是一個足球迷,相信不會有太多人知道這個十分細小、位於中歐的南部、毗鄰阿爾卑斯的國家。雖然曾經為共產國南斯拉夫的一份子,但當地人民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是東歐的國家,因為在地理位址上,她被夾在Italy(意大利)及Croatia(克羅埃西亞)中間,在Austria(奧地利)的下面,也有邊境與Hungary(匈牙利)連接;在脫離南斯拉夫時,沒有任何傷亡便能順利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於其他前南斯拉夫成員國的糟遇大大不同;更何況該國早已成為歐盟國,全國亦已使用歐羅,所以,千萬不要再以為該國是東歐國家啦。

 

香港有七成是山,七百萬人擠在那三成的平地;Slovenia全國則有七成是森林,二百萬人住在這片仙境。乘車到其他城市時,走過高速公路,綠油油的高山河流美景盡入眼內,如果是朝北部走,更能一直看到阿爾卑斯山呢!除了很多的山,她亦有個很短的海岸線,短得我極度懷疑只是意大利好心留一小海岸線予Slovenia而已,反正自己都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海岸線,分一點給鄰國也好。

 

首都是考起很多外國人的Ljubljana(盧布爾雅那),音讀 Lu – bli – an – naJ字發Y音,不發平時所讀的J音。這就是我短暫居住的地方,Lju(是啦我會一直簡稱為Lju)是一個盆地,四!周!都!是!山! 在我家中陽台往外看遠遠的是山,然後也還是山,而你看立體地圖便會更加一目了然。故冬天時,幾乎每天都是陰天,不怎麼見到太陽,剛到達時可真的令我抓狂,所以令我養成了一看見太陽就往外跑,也不管雀斑會暴長的心癮。

 

一年過去,很懷念往日的情懷:上班時若看到外頭藍天陽光,總有種要走到河邊喝着咖啡吃着 gelato或草地上趙着享受陽光的衝動。不過,此情已逝,還是乖乖地留在辦工室好好工作…….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ullSizeRender.jpg

經過時間的洗禮,仍然無法遺忘的事情,那麼這一軰子也該忘不了。

Ljubljana, the capital of Slovenia - the square, the triple bridges and the castle.(15/07/2016)

一年容易,2016年對我來說,絕對是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年,每一天都為我的生活和認知帶來了的衝擊,而且也瘋狂的長知識。到死的時候,我最不想忘記的,該是那一年的種種。

 

今天是16/02/2017,當年今日我第一次離家遠遠的,和亦是好同學也是好朋友乘坐24個小時,轉乘了三次,飛到一個不為多數人熟悉的歐洲小國 - 斯洛汶尼亞(Slovenia)當交換生,我們在首都盧布爾雅那(Ljubljana)(大約讀lu-be-li-'an-na, j是發y音的),從初春到仲夏,過了五個月的時光。那是一個常被和另一個國家搞混、沒有人知道其實位於歐洲中部,遊記更是少得可憐的國家,更莫說從網絡上找到有關在當地生活的資訊。

 

經過一年的沉寂,對於這趟長達五個月的旅程還剩下來的記憶,在那時遇上的人和事、學懂了的事情、了解的風俗文化人情,我認為全都必須寫下來。

 

這短短的是一個序,是為了記念瘋狂不再的交換生生活及摻在當中的歐遊,我寫的,希望能為我視為第二家鄉的地方於使用中文的地區作個宣傳吧。

 

註:我有在考慮,是否也該用英文寫嗎?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海誠2016新作「君の名は」,將會於香港11月11日上映。

 

「新海誠的把許多人的靈魂的一部份給帶走了」評論這樣說着,的確,「君の名は」可說是他的嶺峰之作,而我的靈魂也伴隨着彗星分裂了一半被帶走到遠方。

 

戲中伏筆處處,不仔細多看一次的話是不可能完全了解整套電影的內容。我一般習慣了看完一本書、電影和動漫必定會上網找別人的評論或心得以作更多的分析,可是這次我看到有影評有錯,故在重看了數次及消化內容後,覺得即使在一個沒有太多人閱讀這麼多字的年代,還是應好好寫下一篇影評以作留念,為我失去的靈魂作出負責。不過還沒看過的朋友就不建議看下去了,因為會被嚴重劇透!

這套電影的畫面很出色,一如以往是新海誠的動畫的最大特點之一,即便隨意的按下暫停,都能成為一幅美得令人窒息的電腦截屏。不過,這次除了畫面分外出色,動作流暢,新海誠也終於跳出長篇故事的敘事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次的電影,故事內容不再顯得單薄,人設也更好。這當然要歸功於電影幕後制作團隊強勁,補上新海誠的不足以及他自我的進步,但因為大多人都不會十分了解日本動畫的制作方面的消息,所以在此就不多說了。

 

新海誠在受訪時提到,創作契機是因為一首和歌「夢裏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裏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原文:思ひつつ寝ればや人の見えつらむ 夢と知りせば覚めざらましを)。動畫描述住在東京的高中生瀧和住在偏遠小鎮的高中生三葉於睡夢中交換靈魂的故事,和一般有交換情節的動畫不同,他們二人本來各不相識,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相互尋找着未見過、並不知道名字的對方。順便一提,「瀧」的這個字有彗星的意思,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二人才會有交集吧。這部電影亦有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遇上百分百的女孩」的影子,但結局相當不同呢,也要慨嘆新海誠果然是文學之人呀。

 

「君の名は」情節環環相扣,在開頭的3分鐘就已經告訴了大家整套戲的大要了。片中的主題是「命中注定」,內容主要有三大要素 : 1. 名前,2. 彗星,3. 結び,亦即是代表了思念、距離及物意,是新海誠最拿手創作手法。電影有說是紀念2011311日的東日本大海嘯,用以提醒觀眾任何東西都有何能突然消失,也藉此寄語我們展望將來。OST是由日本搖滾樂團RADWIMPS創作,RADWIMPS為電影寫的歌與畫面十分配合,而音樂的歌詞亦作出很多有關內容的提示。這種配合是因為歌曲是按着電影而創作的,而非電影完成後才找音樂配合,故可以說是電影中的MV呢。片中亦有很多場面是新海誠明顯向自己過往的作品致敬,例如「秒速五厘米」、「雲之彼端」、「追逐䌓星的孩子」,又或者暗暗的向其他動畫作品致敬。

 

先說說片中的三大要素 :

 

一、名前

即名字,每次提出這2個字,劇情便會有一大轉折,所以是真的很重要。二人一直不想忘記對方,更不想遺忘一切有關的事,這是雙方強烈的「思念」。

 

電影開始時是二人八年(五年)後的樣子,因為瀧和三葉改變了時空,墜落的彗星並沒有殺死火三葉,所以他們有關對方的記憶會隨之而消失。雖然時空的改變導致彗星墜落後來他們倆沒有交換靈魂,但即便記憶改變也忘記了對方,但他們的心仍然有着對方的存在,亦不願忘記。他們的心早已超越記憶,所以他們時常醒來會哭着,這是因為心和記憶有所落差。他們不想忘記那個重要的人,可是他們卻再也想不起那個名字,而他們亦不斷尋找對方的名字。

 

二、彗星

這是個萬惡的彗星,新海誠把它的一切畫得美不勝收,可是它破壞了糸守町的美景,也殺死了三葉及鎮上的人。但是彗星就是契機,就是所有事的起因,大家亦可從有關彗星的新聞當中感測到瀧和三葉二人有着時間上的「距離」。

 

沒有彗星,整件事情就不會發生,三葉不會穿越三年後到瀧的身體裏,而瀧也不需要拯救三葉,他們倆亦會無從有任何的交集了。另外,在千年以前,因為彗星落下,而形成糸守湖。瀧在神體中滑倒時,可見很久以前已經有2013年彗星分裂的預言,這可看作為神様的力量,同時這也讓瀧和三葉遇上了。

 

三、結び

 

結び作為實質的物件及作為虛有的時間,貫穿了整套影片。由事件發生的三年前,三葉於電車上抛給瀧的綁髮用的繩結,瀧雖不記得名字卻把繩結作護身符戴在手上開始,二人已經繫上了結び,立下不解之緣,那繩結就是「物意」。

 

有一天瀧作為三葉醒來,隨着婆婆及四葉前往神體奉上口嚼酒,而婆婆亦徐徐道出很重要的訊息,以作後來所發生種種事情的解釋 :「一個土地神,古語叫做產靈(Musubi),連接繩線的是Musubi,連接人與人的是Musubi,時間的流動也是Musubi,這全部都是神様的力量。我們做的繩結(結び Musubi),也是神様的作品,這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 : 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會還原、斷裂,再次連接。所以這就是結び,這就是時間。水、米、酒進入身體,和靈魂連接,也是結び。」之所以三葉和瀧能夠穿越時間,可以交換靈魂,可以有所交集,也就是因為有着雙重含意的Musubi(產靈及結)之力量。瀧帶着三葉的又稱半身酒的口嚼酒,進入神體,放下有三葉一半靈魂的酒(這也是Musubi喔)。

直圍繫着二人的結び。

另外,當瀧是瀧的時候,他右手上會戴着三葉的繩結,若是交換了身體,手上則不會戴着 ; 當三葉是三葉是時會用繩結綁髮,而若果是瀧的話就簡簡單單的綁上馬尾。所以我認為這是為什麼二人一直都沒有留意到大家都擁有這個繩結的存在,直到在黃昏之時相見才發現。因為這個結び,他們都一直相遇,一直擦身而過,亦一直認為自己一生也在尋找着一個熟悉的人。

 

然後,就是電影的分析和感想 :

之後的內容很雷,超強力建議先看電影才好繼續看下去,因為知道了劇情以後,就真的沒有那種震驚感了。

 

電影亦可以主要為作三部份,也是剛才提及到的三樣東西。

 

一、結び

像是動畫OP般。

黑屏後畫面漸亮,二人訴說着時常從夢中醒來後的心情,他們像是一直在尋找着何物何人,但一直想不起要找的是什麽,不能忘記的又是什麼。然後音樂漸起,若有看過Installer的話,就會知道五次元世界可以掌握到時間,「夢灯籠」這首歌的歌詞就有暗示着二人在時間上的錯配(先提一下,是有三年的時差喔!)而瀧會一直尋找三葉的身影,大家亦同時在尋找對方的名字。畫面閃過的是二人的背景簡介及正式見面時的樣貌 : 高中的三葉和初中的瀧、剪了短髮後的三葉和高中的瀧、二人於幾年後(對於三葉來說是八年,對於瀧來說是五年)生活於東京的三葉和大學剛畢業的瀧。他們二人都在尋找着大家,而且一條結緣的紅色的繩結也圍繞着他們,暗示着這是神様給他們所結下的不解之緣。

然後故事正式開始,先火講述了瀧在三葉的身體中醒過來,第二天以三葉附近的人之反應帶出身體被換這個情況。在課堂上,跟「言葉之庭」一樣的古文老師正在教授,提到「黄昏時(Tasogare)、源於誰そ彼(Tasokare-doki)。傍晚,非日非夜之時,世界的輪廓變得模糊,是個會可能看到非人之物的時間。」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伏筆,果然即便是給粉絲們的禮物,新海誠的電影仍是不會有任何多餘的情節。及後戲中提到了「口嚼酒」及三葉想成為東京帥哥的願望,果然,之後三葉在瀧的身體中在床上滾下來(因為三葉一直睡在Tatami上,所以會有所不習慣而會滾下床,新海誠連這個細節都想到了!),成為了東京的高中生。我認為交換靈魂的時間有分先後的,瀧先到三葉的身體裏,三葉經歷完被大家說前一天很奇怪後才到瀧的身體裏。這可從瀧身體被換掉的第一天晚上時,三葉已經有被交換身體的認知(瀧在筆記簿上問到「你是誰?」),從而在睡前於手掌上寫下自己的名字而得知。不過由於三葉是從三年前穿越過來交換靈魂,所以不需要真的同一天交換,故這點應該不算是bug。另外,很多人都會疑惑,既然有三年的時差,那麼年份和星期應該會不同吧。首先,動畫裏的手機真的沒有顯示年份,而且片中提到,他們醒來後記憶會逐漸變得模糊,所以可能因為這樣而對年份及星期沒有質疑,始終很少人會對夢中的各種不合理而作出疑惑吧?

手機真的沒有顯示年份。

二、彗星

 

電影中段以前節奏明快的帶出二人交換後的生活上的改變,是輕鬆而愉快的,也埋下了許多的伏筆。然後瀧作為三葉,前往神體奉上口嚼酒,這部份節奏放慢,秋天的深山的風景真的很美。及後因為婆婆的一句說話「難道你在做夢嗎?」,瀧回到自己的身體,發現三葉已經幫他跟奧寺先輩訂了約會,瀧在約會時整天神不守捨,亦被飛驒市的相片所吸引(注意那是鄉愁相展)。傍晚時奧寺先輩問瀧是不是心中有了其他人,故約會是失敗了呀。瀧本想打電話給三葉告訴他這一切,可是電話打不通,訊息亦發不出。畫面一轉,見三葉把頭髮剪短,穿上浴衣和朋友們參加秋祭典,然後看着彗星分裂成一半,更變成流星。從此之後二人再也沒有交換身體了,瀧有見及此,便動身到飛驒市尋找三葉。此時電影開始進入高潮,瀧和跟着過來的奧寺及司,三人發現三葉生活的糸守町於三年前彗星分裂墮落時被破壞得不復存在,而三葉跟其他朋友都在那時死去了。瀧於此時有關三葉的記憶一點點的失去,手機上的日記亦消失了。後來靠着右手上的一直當作護身符的繩結,記起了什麼,遂前往御神體尋找三葉的半身酒去。瀧着另外二人回去,及後亦提到大家不太記得那時發生什麼事了。

 

三、名前

宮水神社的神體所在處。

神體其實也是一個於千年前型成的彗星坑,像是暗示着什麽。在神體內,瀧喝下神酒,起來時滑倒,看到神體內畫着彗星分裂的預言,然後瀧的右手綁着結び,看到三葉的一生,其後作為三葉在彗星墜落的那天早上醒來。瀧決定要拯救三葉及小鎮,更和三葉的好友定下作戰計劃。由於說服不了三葉的父親而認為如果三葉在就能把事情搞好,所以瀧想起他的身體就在神體那裏,故借了勅使的單車向神體衝去,那時瀧亦想起三年前三葉在他仍不認識三葉時到東京找他。在神體那兒,因為「黃昏之時Kataware-doki」,二人相見了。但在黃昏完結之際,二人見不到對方。即使二人都不願忘記對方,但瀧開始忘記三葉的名字,更忘記有關的一切 ; 那頭三葉繼續執行原定任務,拯救了全鎮的性命,可是亦忘記了瀧的名字。

對於三葉來說,她可說是重生了,瀧的確飛越時空,在三葉的前世全力的去尋找她。對於瀧,三葉是「無論你在哪裏、有多遠,我都會去尋找你」的存在  ; 對於三葉,她一直確信着「只要相遇,就一定會知道就是對方」。就像片中的歌所描述那樣,在知道自己的名字之前已經知道對方,二人的心,一早已經超越了自己了。所以他們二人的心一直在痛,一直都有種喪失感,這是因為心裏愛着對方,即使記憶之中沒有對方,但心底裏的不想忘記亦仍然有着對方,這就是他們的羈絆。

五年後,瀧大學畢業,經常於醒來時感到有一種莫名喪失感,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為什麼十分在意有關彗星的資訊,而明明一個人都不認識的糸守鎮又為何會令他如此心痛,而他亦覺得自己一直在尋在着什麼。新海誠在這裏一直在玩着「秒速五厘米」的梗,二人一直擦身錯過,讓我心裏一直隱隱作痛。後來畫面與電影開始時首尾呼應,二人在兩輛電車上相見,亦立即明白到對方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人。他們跑下電車,最後在一條樓梯上相遇,本來裝着不認識走過,但就像正在播放的歌所寫着「不再離開你,好不容易才追上你」及「已經不想在時間裏捉迷藏」般,瀧不像秒速的男主角那樣,他伸手捉住命運。瀧下定決心停下來問三葉「我是不是在那裏見過你?」,然後三葉笑着哭着回答「我也是!」。最後,二人相對而哭着問對方「君の名前は?」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其實,還需是更多的秒數來說明以後的事嗎?二人終於都遇上了100%的對方,他們一直尋找着,最終給遇上了,所以這樣已經足夠了。可是,在我面前那熙熙攘攘的人海中,一個和我心靈相通的人都沒有。但願能遇見我那個百分百的,和剩下一半靈魂的我,在不知不覺中繫上結び的人。

--- あの、君の名前は?

 

文章標籤

Je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